股权转让登记中的法律风险规避

  发布时间:2009/7/4 22:21:50 点击数:
导读: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之后,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股权;经股东会通过,股东也可以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股权,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变更登记后,成为股东。从近一个时期以来申请股权变更的事例看…

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之后,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股权;经股东会通过,股东也可以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股权,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变更登记后,成为股东。从近一个时期以来申请股权变更的事例看,无论是“去伪存真”让公司的股权更加明确,还是股权转让使公司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动力,都表明现在的企业老板,思想意识正发生质的变化,视野更开阔,目标更远大,更具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发展眼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应该成为所有公司管理者的共识。但是由于公司运作不规范等原因,因股权转让引发的各种纠纷经常发生。甚至有的不法分子为了达到侵占别人资产的目的,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变更登记。

  案例:2004年3月,D市工商局接到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王某的举报,称该公司工作人员冯某伪造有关材料,骗取公司股权变更登记,要求工商局撤销该股权变更登记。经查:2004年2月份,该公司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了股权转让协议、股东会决议、变更登记申请书等股权变更登记材料,办理了公司变更登记:王某将出资350万元转让给冯某、庞某将出资150万元转让给冯某之妻,冯某任法定代表人。经询问当事人得知,王某与冯某确实曾签定过股权转让合同。但经公安机关文件检验鉴定,该公司办理变更登记时提交的股东会决议、股权转让协议中的原股东的签名均非其本人所写,系摹仿笔迹。因此,依据《公司法》第206条的规定,D市工商局作出撤销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变更登记的决定,恢复了公司原状。冯某不服,向省工商局提出了行政复议,省工商局经过调查,认为该案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依法维持了D市工商局的撤消决定。

  从以上案例引出值得我们探讨的两个问题:一是公司股权转让风险的合同规避问题,二是公司登记机关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中的风险规避问题。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公司股权转让风险的合同规避

  除了股份公司无记名股票转让和上市公司流通股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情况以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转让股权通常都要与受让方签订股权转让合同。股东要成功地转让其拥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受让方要成功地取得该全部或部分股权而成为新股东,都必须遵守《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不得违反强行性规范。任何规避法律的合同安排都是法律禁止和否定的。无论股权转让合同签订还是履行都必须遵守法律、尊重公序良俗、遵从交易惯例。只有这样交易才是安全的和有效率的,股权转让的风险最低,交易呈现良性的发展,双赢和多赢的局面因此形成。股权转让风险存在于交易的整个过程,有法律风险,有市场风险,也有道德风险,这里我们只讨论法律风险,下面按交易中不同的“点”分述如下:

  (一)股权转让合同签订风险的防范

  有限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合同的订立应遵守《公司法》程序上的要求。有限公司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未经上述程序而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会因程序的瑕疵被认定为无效或撤销。

  股权转让合同签订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政策或公司章程关于转让时间、转让主体、受让主体的限制性规定。《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主体,不得受让公司股权成为公司股东,例如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法律、法规对交易主体权利能力有禁止性规定的,这类主体不得违反规定订立股权转让合同,例如,股东不得向公司自身转让股权,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为减少资本而注销公司股份和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公司兼并这两种情形例外。约定必须遵守,公司章程对股东转让股权有特别限制和要求的,股东订立股权转让合同时,不得违反这些规定。转让方在交易过程中可能提供虚假的资料和信息,为防范转让方向受让方提供虚假的资料和信息的风险,受让方可要求转让方对其欺诈行为可能引起的未来债务做出保证或提供担保,例如向公证机关提存保证金。

  (二)股权转让合同效力风险的防范

  除法律、法规规定股权转让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以外,依法成立的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规定股权转让合同要办理批准手续后才能生效的,主要限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和公司中的国有股权转让。现有法律并无股权转让合同必须在办理登记手续后才能生效的规定,因此,登记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转让方和受让方可以附合同生效的条件,例如,约定本合同经转让方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后生效,或约定本合同自公司其他股东承诺放弃优先购买权时起生效,但所附条件应当合理,不能将合同履行后的结果作为所附的生效条件,这种附条件在逻辑上是荒谬的,所附条件也就失去了合同法上的意义。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或工商变更登记是对已经发生的股权转让事实的确认,在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并履行后才可进行。如果股权转让合同未生效,就不可能发生股权转让的后果,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或工商变更登记就不可能进行,因此,不得以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或工商变更登记为附条件。

  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不同于股权转让的生效。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是指转让方与受让方的合同约定对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的问题。股权转让的生效是指股权何时发生实际转移的问题,也就是受让方何时取得股东身份的问题。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后,还要合同双方的适当履行,股权转让才能实现。股权转让合同无效或不生效,股权转让肯定不生效。

  (三)股权转让合同履行风险的防范

  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只是确定了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股权的实际转让还有赖于对合同的实际履行。股权的实际转让就是股权的交付,合同生效后,转让方可能依约履行,将股权交付受让方,也可能一方或双方违反合同而拒不交付股权、拒绝接受或拒绝付款,这就是股权的转让合同生效而未实际履行的状态。受让方享有股权交付和违约赔偿的请求权,转让方享有协助履行和违约赔偿的请求权。股权是权利、义务的综合体,对于财产结构和经营效果都不错的公司,股权受让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则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责任,特别是股东出资不到位或公司资不抵债时。

  股权转让合同的履行,转让方的主要义务是向受让方移交股权,具体体现为将股权转让的事实及请求公司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意思正式以书面方式通知公司的行为。转让方与受让方权利的交接点是从该通知行为完成之时起。公司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前,受让股份的新股东对其股权的处分权受到一定的限制,新股东对外宣称其为公司股东,则应以公司向其换发的股票或出资证明或者股东名册的登记为其证据。而受让方的主要义务则是按照约定向转让方支付转让款。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六条和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将股权转让结果记载于股东名册、公司章程修改、变更工商登记等事项是公司的义务。公司董事负有及时办理的义务,公司的其他股东负有配合、协助的义务。公司未及时履行义务的,受让人可以起诉公司,公司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公司没有义务去监督或判定转让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的履行情况。转让方在履行通知义务后,除有特别约定外,转让方的主要义务履行完毕,至于公司及其他股东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往往不在转让方的控制之中。受让方不能正常取得股东身份或行使股东的权利,转让方对此没有过错的,就不用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后果,法院也不应支持受让方以上述原因要求解除合同的请求。公司怠于或拒绝履行义务使受让方不能正常取得股东身份或行使股东权利的,受让方的权利可以通过起诉公司和/或董事得到法律救济。法院可判令公司和/或董事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排除对股东行使权利的妨碍。

  股权交付包括股权权属变更和股权权能移转。有限公司的出资证明书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都是股东权属证明形式,这是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并得到履行的一个记载。权能的移转是指股东对参与公司管理的共益权和分配公司盈利的自益权等各种权利的实际行使。权属变更的价值在于法律对股权的认定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权能移转的价值则在于股东投资的财产利益和其它权益的实际行使。权属变更比权能移转更重要,因为权能的行使若无权属的支持,则没有正当性。实践中,权属变更而未移转权能或移转了权能而未办理权属变更的情况常常发生,这就给股权转让纠纷的产生埋下了祸种。因此,股权转让合同应对权属变更和权能移转做出明确约定。

  受让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支付股权转让对价的义务,为了防范受让方不履行支付股权转让的对价的风险,股权转让合同应明确约定定金罚则或违约赔偿的范围、违约赔偿的计算方法,转让方可要求受让方做出保证或提供担保。

  二、公司登记机关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中的风险规避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办理企业登记时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手段,取得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和证明文件是否真实的责任应由申请人承担。登记主管机关的责任是对申请人提交的有关申请材料和证明文件是否齐全,以及申请材料和证明文件及其所记载的事项是否符合有关登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查。因申请材料和证明文件不真实所引起的后果,登记主管机关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近年来,像上述案例中利用非法手段骗取股权变更登记的类似案件屡见不鲜,不但给公司的投资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也给公司登记机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一方面,有限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会遭到损害,另一方面企业登记机关也往往被卷入双方的民事纠纷中去,牵扯许多无谓的精力。

  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可将公证制度引入有限公司股权变更登记过程。公证机构是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参与民事经济活动,为公民和法人提供法律保护的机构之一,公证人员在履行公证职务的过程中,通过对当事人身份的审查,确定当事人的合法性,通过对当事人的询问,认定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由股权转让引起的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或工商变更登记,均是对已经发生的股权转让事实的确认,在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并履行后方可进行。如果股权转让合同未生效,就不可能发生股权转让的后果,股东名册变更登记或工商变更登记就不可能进行。就股权转让公证而言,涉及到股权转让协议(合同)书的内容是否合法,转让人、受让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格,转让标的是否是转让人独有的股权(是否是家庭共有、夫妻共有、是否产生继承),双方签字、印签是否属实等事项。公证机构可以发挥他的职能作用和专业知识,对上述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出具具有法律意义的公证文书。因此,有限公司在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时,提交公证机关出具的《股权转让公证书》,登记机关再为其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手续,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公司登记机关规避登记风险。

  另外,公司登记机关也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登记无小事、工作再过细的思想,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发挥职能作用,帮助企业理清产权关系,支持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上一篇:股权转让合同的风险 下一篇:风险投资业的十大法律风险防范
相关文章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